卧式离心泵原理图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普通的老式离心泵,另外一种是自平衡多级离心泵,下面中联泵业卧式多级离心泵厂家整理关于这两种泵的特点和原理图。
1.老式离心泵结构特点
老式离心泵的结构特点为:在一个蜗壳形的泵壳内,安装了一个可以快速旋转的叶轮,在叶轮上有2~8片叶片。泵壳上有两个接口,通向叶轮中心的是进口,与吸人管路相接;在泵壳的切线方同的为出口,与排出管路相连接,如图1-12所示。
离心泵的主要工作部件是叶轮。其次是吸液室、泵体(泵壳)、泵盖、轴封装置(凄《及填料压盖或机械密封)、轴向力平衡装置、轴承、联轴器、托架、压出室等。当叶轮蓬i
时,液体就能连续不断地从吸入口吸人,从排出口排出,并使液体产生压力而排送到高处。
2. 老式离心泵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离心泵能输送液体是依靠高速旋转的叶轮使液体受到离心力的作用,故名为离心泵。图1-15所示为离心泵装置,离心泵进出管线上的管路附件,对泵的正常操作作用很大,底阀是一个止回阀,它的作用是保证启动前往泵内灌的液体不会由吸入管流走。
滤网则可防止吸液池内的杂物进入管道或泵壳造成堵塞。离心泵启动时,若泵体和吸入管内没有液体,它是没有抽吸液体的能力的,因为它的吸人口和排出口是相通的,叶轮中无液体而只有空气时,由于空气的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小得多,不论叶轮怎样高速旋转,叶轮进口都不能达到吸液所需要的真空度,即产生的离心力就很小,因而在叶轮中心区所形成的低压不足以将吸液池(贮槽)内的液体吸人泵内,而不能吸液。
这种由于泵内存有空气造成离心泵不能吸液的现象称为气缚现象,如图1-16所示。因此,离心泵在启动前必须将泵体和吸人管内灌满液体或抽出空气。
离心泵没有自吸能力,所以在启动离心泵前必须灌泵,为防止灌入泵壳内的液体因重力流人低位槽内,在泵吸人管路的入口处装有止逆阀(底阀)。如果泵的位置低于槽内液面,则启动前无需人工灌泵,借助位差液体可自动流人泵内。
在生产中,有时虽灌泵,却仍然存在不能吸液的现象,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吸人管路的连接法兰不严密,漏人空气。
(2)灌而未满,未排净空气,泵壳或管路中仍有空气存在。
(3)吸人管底阀失灵或关不严,灌液不满。
(4)吸人管底阀或滤网被堵塞。
(5)吸入管底阀未打开或失灵等,可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克服。
如果水位比泵低很多建议选用自吸泵、常规的自吸泵产品自吸高度只有4-5米,如果超过5米在9米以内的建议选用博禹泵业的:真空辅助高吸程自吸泵
2.自平衡多级离心泵特点
自平衡多级离心泵在水力模型上采用耐高压、高性能设计,将传统多级离心泵的结构形式进行了创新,取消了多级离心泵的轴向力平衡机构,其运行效率是普通多级泵的3倍以上,使用户的经济效益大大得到提高,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是采用平衡盘或平衡鼓结构的D、DG型多级离心泵最好的替代品。叶轮采用正反向对称布置,使正、反两组叶轮在运行中产生的轴向推力相互抵消,无轴向窜动。
自平衡多级泵取消了平衡装置,彻底解决了因平衡装置失效而导致平衡盘、平衡环的磨损、转子部件抱死等各种故障;叶轮和导叶在任何情况下都处于居中位置,只做圆周运动,没有了互相摩擦、碰撞的机会,延长了水泵的使用寿命,安全运行时间是平衡盘结构多级泵的3倍以上,易损件少(容易磨损的零件只有:动静结合部位的密封环、导叶套、轴套、节流套这几种)维修周期延长、维修费用大幅度下降。
自平衡多级泵自动平衡原理:
由于叶轮正反对称布置,运行中产生的轴向力得到自相平衡,从而不需要平衡装置,使轴向力载荷的磨损和对系统干扰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由于叶轮和导叶等流道零部件在制造时,流道部位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和相对位置精度与设计存在偏差,不可避免的存在大小和方向不确定的残余轴向力,这一部分残余轴向力有推力轴承承受。泵轴始终处于受拉状态,轴的受力均匀,从而提高了水泵转子的刚性和临界转速,使泵的平稳性和可靠性显著提高。
自平衡多级泵提效节能原理:
由于水泵转子没有了平衡盘的摩擦损耗及轴向脉动,叶轮与导叶的对中性总是处于最佳状态,不会像老式多级泵结构那样,随着平衡盘的磨损,转子部件前移(俗称“一边倒”)而出现效率明显下降;并且没有了平衡水的泄漏(老式多级泵的平衡系统的泄漏量是设计流量的4%-10%,小流量高扬程的泄漏量是设计流量的20%),减少了容积损失,在整体上提高了泵的运行效率,这麽说吧,老式多级泵的实际流量只有设计流量的80%;而自平衡多级泵设计流量是多少实际流量就是多少,有的还会超过设计流量,比老式泵的效率平均高出2%-8%;由于效率的提高,轴功率也随之下降3%-14%。这些数据不是凭空设想,而是通过测试的真实结果。